步骤一:开办晒莨厂有两个必备的条件,一是要有用于晒布的宽广草地,二是要临近河流,便于汲水和洗布,以及获得染色必不可少的河泥。晒莨厂所在地方叫大基尾,“基”在广东话里有堤围的意思,大基尾就是河堤的末端,正是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地方。 那时侯,晒晾厂的主要产品是香云纱,是一种广东特有的丝织品,穿在身上会发出沙沙的轻响,清爽舒服,好洗快干,最适合广东和东南亚湿热的天气。那时候,有钱的人家会在夏季里穿上香云纱做的衣裳,摇着扇子,在青砖大屋里避暑纳凉。亦算得上逍遥度日了。不过对于生产香云纱的工人来说,日子过得就远没有那么写意了,香云纱的染色要靠日晒,日晒越强,生产就越顺利。所以工人们一面顶着烈日炙烤在草地上劳作,一面还盼这阳光来得更加猛烈些, 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”的心境,在这里却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。谋生的方式虽然各异,但辛苦处却并无不同。 |
步骤二:香云纱的颜色虽然只有黑色一种,染色却颇费功夫,全程数道工序均由人力完成,其中某些环节要反复操作数十次。还要看天吃饭,得来实属不易。 在染色之前,先将薯莨粉碎榨汁,(薯莨类似于我们食用的番薯,是藤本植物的根茎,含有单宁,是影响着色的重要成分)。然后将其汁液过滤,制成染液。与此同时,将织好的丝绸白坯放到一个大锅里面,用沸水煮过,然后晾干,在布的两边用纱线做成“钉耳”,在每匹布头尾缝上套筒,以方便在草地上展开。 |
步骤三:接着就是扫色了,由于该工序对布身的平整度要求较高,工人会使用“钉耳”固定的方式。工人们将布两边的“钉耳”勾在预先打好的小木钉上,使布面绷开在草地上,然后洒上薯莨液,接着用拖把将染液扫匀,并赶走表面的泡沫。然后就是晒干,再涂,再晒干…如此反复数十次之多。 |
步骤四:扫色工序过后,布身已经呈现出浅红棕色,此时工人再把布放到染斗里浸染薯莨液,沥干后在布的头尾套上竹杆,两边拉开平铺在草地上,然后晒干。这个过程也要反复多次。 |
步骤五:晒干的过程中,为保证香云纱平贴草地,工人会用一些竹竿压着布面,为防止被压着的地方晒不干,过一段时间,就要用脚把竹竿挪挪位置,工人们把这叫做“踢竹”. |
步骤六:经过浸染后,布的红棕色变得足够深了,晒莨工作也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。工人从河里淘来河泥,在早上四点半左右摸黑起床,把布一匹一匹排开在专用的涂泥缸旁边,将河泥单面涂抹在布上。随着黎明阳光的到来,河泥会在慢慢变干的过程中和布上的薯莨充分反应,在这一刻,香云纱会经历最奇妙的成长阶段。它涂泥的表面,将由红棕变成油亮的黑色。 |
步骤七:待层干透之后,工人们将布抛入河中,再由臂力强健的小伙在河里把布漂洗干净。再经历一次晒干,香云纱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。 |
步骤八:不过还有一个工序不能忽略,在夜里,工人们把染好的香云纱铺在草地上,让它打上一层薄薄的雾水。约一个小时,就可以放在案板上揉拉了。工人们用手掌将布向四面搓揉,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柔软拉幅。这可是一项很费气力的工作。工人们往往工作到晚上10点以上才能收工。经过这个工序,香云纱变得幅宽适中,手感柔软。可以出厂发售了。香云纱的制作,到此大功告成。 |